一篇文说清娃的大语文怎么鸡
大语文,是这几年来一个越来越火的概念,也有不少妈妈在后台问我娃的大语文怎么鸡。
但是,你们知道吗?牛校和牛娃从来都不把大语文放在嘴边。
像海淀六小强和人大附早培,早就用大语文在选拔学生了。
这是5年前人大附早培的语文卷子,这道题比较简单。
答案是C,《论语》不是孔子编的,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的,就像《毛泽东语录》也不是老毛编的。
下面两道小升初的语文题略难一些,我居然在国考(公务员考试)里也看到类似的题。
● ● ●
其实,人大附早培对数学的要求较高,语文卷子是相对简单的,还不如六小强海选的难度。只是,这些学校对孩子语文的最基本要求,早就是大语文的标准了。
从这些题目也可以看出,大语文不局限于课本,更在意课外的拓展,包括文学常识、历史知识、通过平时海量积累形成的素养以及融汇贯通。
这也就是目前中考和高考改革的方向,不管什么学科,都是以语文的阅读为基础,出题越来越灵活,更重视孩子的跨学科素养。
课外机构都在提大语文的概念,这是因为大语文不仅成为个人素养的一部分,更是成为考试的一部分,而很多学校还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的学习,所以在课外补大语文才成为了一种日益迫切的需要。
牛校和牛娃却从来不提大语文,正是因为,他们教的和学的,一直以来就是大语文。
那么娃的大语文怎么鸡呢?
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学习的能力框架。
中文也是语言,和国际上要求的语言能力是一样的,也分为4个维度的能力,也就是:
听
说
读
写
这四种能力就像大语文的骨架,必须均衡构建,哪项太弱就会垮掉。
对这种四种能力的培养,首先要做到符合大纲的要求,这是起点和基础。
只不过,仅仅跟着大纲,这只是小语文,大语文和小语文的区别就在这个“大”上,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量上,这个量有广度、也有深度。
也就是说,听说读写这个四大能力框架是需要内容去填充的,就像有了骨骼也必须有血肉,这个内容的密度和强度,才是决定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关键。
我做过一张4-12岁语文学习路线图,普娃和牛娃的差距就在于这个量,也就是这个“大”上。
量的差别起初看起来不大,但是日积月累,量变就成了质变,差距就也变得难以追赶。
但是,现在娃的时间有限,又不是只学语文这一门学科,要是听说读写一起抓,大多数家庭也有一定难度。
如果必须有取舍的话,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抓手去突破。
这个抓手就是课外阅读。
牛娃和普娃语文学习的重要分水岭,就在这个阅读上。
如果我们再细化点,在阅读这个维度再往下细分,还有个重要分水岭就是孩子虚构类阅读和非虚构类阅读的比例。
关于普娃、牛娃和超牛娃的课外阅读,我也做过一张表格,也做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比较。
一般来说,学龄前的小娃更偏好虚构类阅读,比如绘本故事、童话、神话等等。虚构故事可以拓宽孩子的想象力,也可以让他们移情到主人公身上,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价值观的成长,同时也学习到好的习惯和行为。
虚构类故事里,这个主人公可能是非人类,只是一个兔子、一只青蛙或一只小熊,孩子在情感和心智上都是很弱小的,需要找到一些更弱小的对象才有亲切感,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它们身上。
等到孩子大一些,比如说小学一到三年级,他们会越来越喜欢以人类为主角的故事,特别是和自己的年龄差不多或稍微大一点的孩子,比如哈利波特或者小飞侠。
只是非虚构的偏好还会延续,男孩会热衷追英雄人物,女孩更爱读关于公主的故事,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榜样和偶像,寄托自己想要变得强大美丽的理想。
到了这一步,大约50%的孩子就止步了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,身边很多大人会喜欢看爽剧或爽文——漫威超级英雄、穿越剧或小说、讲述“霸道总裁爱上我”的唯美韩剧…… 其实,这是人们想在文学艺术中实现日常无法实现的幻想和渴望。
这当然也没什么问题,只是,如果你想让孩子在语文水准和格局上达到一定高度,一定是要冲破这个关口的,那就是要从虚构类阅读过渡到非虚构类阅读。
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了非虚构阅读的海洋,比如科学类绘本。有个妈妈对我说娃才4岁,就痴迷于一本又厚又大的DK《万物运转的秘密》,这本书我家里也有,要知道这是“给青少年的物理世界入门”,所以我听了还是挺震撼的。
我小时候家里书品种不多,我就看大人的书,几乎全看完了,包括整套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。这满足了我的好奇心,也扩大了我的知识面,给我后来的各科均衡奠定了不错的基础。
只是,在大语文学习上,光看科普类的书还不够,我在语文上的突破,在于读史。
那时候,历史类的书籍也很少,小学我最爱看的是《上下五千年》和《世界五千年》,还有蔡志忠漫画版的《史记》,都看得滚瓜烂熟。
花生从小也特别钟爱历史以及传记,小学很早就看了两部“五千年”,六年级前还看完了《人类简史》、《未来简史》、《毛泽东传》、《二战史》。刚过去的那个寒假又看了《枪炮、病菌和钢铁》、《中国通史》和《中国近代史》。
除了直接看历史类书籍,花生喜欢现实题材的作品远甚于虚构类题材,比如说,他有时也会看我买给自己的《读库》,看电影也总挑选贴近现实的作品。
我以前分享过花生的几篇作文,很多妈妈说他比起同龄人,思想比较成熟和深刻,我觉得这和花生大量的非虚构类阅读有很大关系。
孩子看历史,也是在学习社会运行的规律,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心智,具备一定的思想和判断力,分析和看待事物不会走极端,而是比较辩证,也讲究逻辑。
读史,更是在学人性,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也是很有帮助的。因为他能从众多历史人物身上学到,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,在好和坏之间还有很多层的灰色,和利益有关,和处境有关。这让他不会轻信别人,同时又很会理解和体谅他人。
回到语文学习上,整个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也是一部历史,只有很好地去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切身经历,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。
其实,人大附早培和六小强海选对语文文学常识的考察,也是让孩子去学习历史。把文学放在历史体系里去学习,会让孩子有更宏观的视野,远远超过死记硬背。
我在后台放了一份小学阶段的文学常识材料,是牛校小升初时考核的一些基本点,也是把文常放在历史框架里去梳理的。
有需要的家长,可以在公众号对话栏回复“小学文常”,就可以获得这份资料啦。
祝孩子学好大语文,将来成为有修养有才华的人。
相关阅读:
更多文章,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花生地
↓↓↓